跳到主要内容

079

第二章 赛那迦品

三八六 驴马子本生谭

[菩萨=帝释天]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某比丘受前妻诱惑所作之谈话。佛对比丘问曰:“汝甚烦恼,此为事实耶?”比丘白佛:“世尊!是为事实。”佛重问曰:“汝因何烦恼?”答曰:“为前妻而烦恼。”于是佛言:“比丘!此妇人不只与汝以烦恼,汝于前生为彼女将被投入火中而死时,依贤人得救汝之生命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于波罗奈之都,赛那迦王治国时,菩萨为帝释天。尔时赛那迦王与某龙王亲密交际。传说此龙王由住所出,为向此世界探寻食物,尔时某村之儿童等见彼叫曰:“此为一蛇。”向彼投掷石块,时王策游宫苑见之问曰:“汝儿童等何所为耶?”答曰:“打一只蛇。”王命曰:“汝等不可击彼,速速逃去。”儿童逃散,龙王获救,归至其国,持甚多之宝玉,于夜半来至王之寝宫,捧其宝玉献王云:“予因贵君之荫,得以获命。”其后愈益与王相亲结交,屡来谒王。彼于诸多之龙女中选一最富精力之一人前来侍王,并为守护者,而云:“若不见彼女之姿时,请反复念此咒文。”彼教王念一咒文而去。一日国王往宫苑,与龙女共同于某莲池入浴,尔时龙女见一水蛇,忽然变姿为蛇,与水蛇共为爱语。王不见彼女之姿:“彼往何处?”于是反复念诵咒文,发现彼女之邪行,以竹杖强击,彼女大为忿怒,归还龙王之国。龙王问曰:“汝如何归来?”彼女答:“汝友不从主人之命令,强击予背。”于是使见被击之痕。龙王不知事实,命四只小龙:“汝等往入赛那迦王之寝所,怒之以鼻息,使之粉碎如吹谷壳之状。”龙王命令遣派彼等,彼等前来,于王在寝室休息之时,潜入其室内。当彼等潜入室内时,王向王妃言曰:“王妃!汝知今日龙女回归之事耶?”王妃答:“否,大王!予一概不知。”“今日我于莲池游戏之时,彼女变姿与一水蛇共为邪淫,以故予示惩戒之意,以竹杖强击彼女,使彼女不可为此之事。彼女归还龙王之国,向予友为何伪言,恐伤予等之友情,故此忧心。”幼龙闻此,立即离去,归国向龙王报告事由。龙王甚为后悔,一瞬之间,即往王之寝所,向彼详审说明事情,请王原宥云:“此为予赎罪之印鉴。”于是与王以能知所有音声之咒文:“大王!此为贵重之咒文。若贵君与此咒文于他人,于授终之时,即没入火中而死。”如此告王,王云:“甚善。”与以接受。由此以来,虫蚁之声,皆能得知。

某日彼坐于大多罗树之树荫,食蜜果子与砂糖果子时,一片蜜果子及砂糖果子之块落于地上,为一只蚁虫发现:“国王于大多罗树之树荫,破坏蜜瓮,大量之糖蜜与糖果滴落,我等速食其糖蜜与糖果。”彼四处奔走叫集。王闻彼等之语,不觉失笑,王妃坐于王傍,心中窃思:“大王观何物而为笑耶?”然仍默然食其果子。王为水浴后,结跏趺而坐,尔时恰有一只蝇对其妻云:“吾妻!速来,相交和睦。”其妻对主人云:“汝且稍待,主人!彼等家臣将共同为王持来涂香,王用涂香,于其足下将落香粉,予于彼处将沐沾其馥郁之芳香。然后我等止于王之背后,将甚快乐。”蝇虫互语,使王闻声失笑。王妃自思:“王观何物以为笑耶?”其次王于晚餐之时,一饭块掉落地上,蚁等集合叫曰:“积饭之车于王之宫廷中破坏,而其食物,竟无人食。”王闻之更为失笑。王妃于是执黄金之匙,向王奉仕,而彼自思:“王见予如此,必定失笑。”彼女与王共往寝所休憩之时,王妃问曰:“大王何故失笑?”王答曰:“予对汝无何可笑者。”然彼女屡次返复讯问,王遂语其语。尔时彼女:“请王教予王所知之咒文。”彼女向王强请。王:“此不能与以任何之人。”加以拒绝。然王妃强求不止,王告曰:“若予将此咒文与汝,予则必死。”妃:“纵有任何之事,亦务必告我。”王妃再次强要。王难敌妇人之力,遂云:“甚善。”与以承诺。王云:“予今与此咒文终了,自身将没入火中。”于是驱马车往宫苑而行。

尔时诸神之王帝释天瞰望地上,见此情景:“此愚王败于一妇人之力,自将投火,急欲赴死,予必须救彼之命。”于是携同彼妻阿修罗之女须阇往波罗奈。彼女化为牝山羊而自己化为牡山羊,拟定策划:“决不使人得见。”行于王马车之前,而只有曳王马车之辛头马能得见彼,其他之物,任何皆不能得见。彼为引出话端,与牝山羊同为爱染之低语,驾车之辛头马一匹见彼云:“山羊君!予前曾闻山羊愚而无耻,然未曾真见此事,今汝等于此诸人之前,敢为此窃隐之事,不稍思耻。今现前之事实与予以前之所闻完全一致。”于是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山羊愚钝且无耻    贤者所言实真理

    愚者虽见而不知    窃隐之事公然为

山羊闻之唱第二之偈:

    汝亦等同为愚钝    钝马之子应善知

    手纲缚汝辔御汝    汝眼常时注地上

    吾友!应得脱时汝不脱    此非增汝愚钝耶

    赛那迦王汝运载    吾友!此王更为大愚人

王对彼等两者之语善能理解,因而闻之更加速驱车。马闻此语唱第四之偈:

    山羊王!

    我诚为愚钝    此为汝善知

    我王如何愚    我愿汝教我

山羊闻之唱第五之偈:

    无上之妙宝    为妻而失去

    自己断生命    彼女不为妻

王闻此偈,向彼乞愿:“山羊王!汝必使我等能得幸福,请语我今应如何为之?”于是山羊王向彼云:“大王!一切生物之中,无有不爱己者,今为一爱人而舍弃自己,失去所得之名声,为不可称赞。”于是唱第六之偈:

    人王!

    于己为爱如汝者    弃己之爱不为善

    自己最胜为最上    伟夫最后将得爱

菩萨如是与王以训言,王大为满足,问曰:“山羊王!汝往何处?”山羊王答曰:“大王!我为帝释天,我甚为愍念于汝,为救汝之死而来。”于是王问曰:“天王!予曾约束向彼女与以咒文之事,予今将如何处理为宜?”“今尔等二人实无死之必要。汝告彼女:‘此为妖术。’并鞭打彼女,依此方法,彼女便停止得咒。”如是教王,王大欢喜曰:“善哉!”予以谨知。菩萨与王以教,还往帝释天上。

王往宫院呼王妃近前问曰:“吾妃!汝欲思彼咒文耶?”王妃答曰:“唯然,大王!”告曰:“然汝应从得彼之例法。”王妃问:“例法为何?”王曰:“须鞭背百次而不得一言出声。”彼女为欲得咒文,云:“甚善。”予以承诺。王向奴隶使持鞭强击彼女之两肩,彼女忍耐二三鞭打,终于不能忍耐云:“予再不欲得此咒文。”于是王向彼女云:“汝不云予虽死亦欲得咒文耶?”于是击打至裂开彼女之背皮而赦免。彼女以后再就此事不能有任何之言说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圣谛之理——说圣谛之理竟,烦恼之比丘得须陀洹果——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此国王是烦恼比丘,王妃是以前之妻,辛头马是舍利弗,帝释天即是我。”

三八七 缝针本生谭

[菩萨=锻冶工]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有关般若波罗蜜所作之谈话。此谭将在大坠道本生谭[第五四六]中说明。此处佛对诸比丘言:“汝等比丘!非只今日,前生如来即有智慧为善巧方便。”于是佛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生于迦师国某铁匠之家庭,彼之父母非常贫穷。距由彼等之村不远之处,有由千户所成其他铁匠之村,于千户之铁匠中,有最胜之铁匠之家,受王之爱顾,富有诸多财宝,彼有一女,甚为美丽,恰如天女,于其国中现一切美人之相。邻村诸人为订制剃刀、斧、锄、锹及其他道具,将来此村,大抵来者皆见此女而归去;彼等归往各各之村,于饮茶闲话之时,或其他集会之时,均赞美彼女美丽之姿容不止。菩萨闻彼女之事,彼只闻传言,即已魅于彼女之姿,彼思:“予欲彼女为自己之妻。”于是选最佳种类之铁,作一根细坚之针,向之通线浸水,而又作与针同形之鞘而通线;依此等方法逐渐作成七重之鞘。彼如何作成此物,任何人均不能得教,何以故?唯有依菩萨之博大知识始能完成。彼将针入于管中,外观为圆管之形,往彼村寻问铁匠长者所住之街,到达彼处,立于门前叫卖:“我此手制之针,有否以相当之价买针之人?”一面为针之说明,立于长者家之附近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通线圆滑    善磨真直

    尖锐上品    有无用者?

又再三褒美唱第二之偈:

    通线润泽    圆状真直

    穿刺坚物    有无用者?

尔时此女,为父于朝食之后休息疲劳,倚小床几,由后方以棕榈之扇煽风,闻菩萨优雅之声,如新肉呕心,又如以千瓮之水洗除伤痛。“何人为此优雅之声?于住铁匠家之街卖针而步行,又为何种商贩而来?我欲知之。”彼女置棕榈之扇于其处,出门立于露台之外,与彼共语。于是菩萨达成目的,彼实为此目的而来此村。彼女与彼共语云:“青年人!于此领域之内,一切住民为买针与其他道具而来此村,然今汝来此铁匠家村为卖针之事,实为至愚,纵然终日说针之效用,不见一人有由汝手中取针者;若汝思得利益,请往他村。”于是唱次之二偈:

    钩针与缝针    此处一切卖

    来此锻冶村    有谁能卖针

    武器由此处    种种制品出

    来此铁匠村    卖针实愚憃

菩萨闻此语云:“贵女!汝无所知,亦无何等知识,而云此语。”于是为唱次之二偈:

    纵为铁匠村    术秀可卖针

    真之铁匠师    能知巧拙业

    贵女!

    若汝父至此    应知我之针

    将汝嫁与我    财宝俱让我

铁匠长者闻此等一切之会话终了问曰:“吾女!汝与何人对话?”女答:“吾父!与一青年卖针者相谈。”彼命女云:“呼卖针者前来。”彼女立即前往伴彼而来。菩萨向铁匠长者敬礼,立于其傍,于是长者问曰:“汝住何处之村?”答曰:“予住远村为某铁匠家之子。”问曰:“汝何为而来此?”答曰:“为卖针而来此。”长者云:“然则使我观看汝之针。”菩萨思于众人之前显现威德,对长者云:“今一人见针莫如于多人之前见之,岂不为善?”彼云:“如此甚善。”于是集合多数之铁匠家来。菩萨于彼等之中,长者云:“请将针持来此处。”菩萨云:“尊师!请再持来一铁砧及一充满水之铜器。”彼物持来后,菩萨由圆筒取出针管,铁匠长者手执其针问曰:“咄!此为针耶?”彼答:“此为其鞘,此非为针。”彼虽作种种观察,彼处既不见端,亦不见尖,菩萨由彼等之手取针,彼以手指拂鞘,彼向大众示知:“此乃为针,此乃为鞘。”于是将针交付长者之手,其鞘置于彼之足下。继之长者云:“诚然此为针焉?”此时菩萨又云:“此仍为鞘。”彼用指拂鞘。如此次第以六鞘置于铁匠长者之足下,而曰:“此乃真实之针。”然后置于彼之手中。一千之铁匠家盛赞而拍手喝采,欢呼震动,扬起一千之袖。尔时铁匠长者问彼曰:“此针有如何之力?”菩萨云:“尊师!可命力士端起铁砧,于铁砧之下置以水器,于铁砧之中央,以针深入突刺以观。”为证此事,彼向铁砧中央,以针之尖突刺,见针顺利刺透铁砧,达到水面,上下不动直如毛发突立。所有铁匠家众口皆云:“予等多年言有此铁匠,即令传闻有如此铁匠家之事亦未曾有。”于是拍手喝采,欢呼震动一千之袖。铁匠长者呼其女,于此诸多众人之中谓曰:“此青年真为汝之夫也。”于是于彼之头上行灌顶之仪式,彼其后于铁匠长者死后,即为其村之铁匠长者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说圣谛之理,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铁匠长者之女是罗睺罗之母,贤者铁匠家之子即是我。”

三八八 鼻豚本生谭

[菩萨=豚]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畏死之某比丘所作之谈话。彼生于舍卫国之某名家,虽依佛之教出家,但非常畏死,彼闻见树枝微细摇动,棒杖跌倒及鸟兽之音声,即生畏死之念,如同腹部受伤之兔,战栗而驰走。比丘等集于法堂开始议论:“诸位法友!某比丘为死之恐怖所袭,对微细之声音即恐怖战栗而逃遁。于此世有情之死,乃为事实,生命无常,故于此事实,应深心考虑。”尔时佛出而问曰:“汝等比丘!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?”比丘等白佛:“如是如是之事。”佛呼彼比丘问曰:“汝为死之恐怖所袭事,为事实耶?”比丘白佛:“世尊!是为事实。”依此事实,佛言:“汝等比丘!彼非自今始,前生彼亦为死之恐怖所袭。”于是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,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,菩萨宿于牝豚之胎,其牝豚月满之时,产有两只之子豚。一日牝豚携两子豚出,卧于洼地;尔时在波罗奈都门之近村住一老婆,由绵畑之笼,采入满笼之绵,拄杖于大地而归来,牝豚闻其足音,为死之恐怖所袭,弃置子豚于其处而遁去。老婆发现牝豚之子,抱持如我子之感,放入绵笼,带归家中,其大者为兄名大鼻与其小者为弟名小鼻,亦如其子而育护。彼等其后渐次成长为大豚。人问老婆:“汝不卖此等之豚易钱耶?”彼女云:“此为予可爱之子。”决不卖出。

然于某祭日,众多博奕之徒,饮酒食肉,更思:“何处能得有上肉之处?”因知此老婆家中有豚,于是持钱而往彼处,彼等问曰:“婆婆!与汝此钱,与我豚一只。”彼女喃喃自语:“诸君!请勿再言,予卖此儿与食肉之人,世间希有,实为愚憃之事。”当下拒绝。博奕之徒等曰:“婆婆!豚非人子,莫作是言,请让渡一只。”彼等屡次请求,然终不能入手。于是彼等策划与老婆饮以多量之酒,恰到好处时,向老婆云:“婆婆!汝对豚如此持重,究将何为?请勿言不近人情之事,请取此钱,可买己欢喜之物。”于是将钱使之握于手中,彼女取钱答曰:“诸位!予不与大鼻,请带小鼻离去。”彼等返问:“彼在于何处?”彼女答:“于彼处树丛之中。”“请婆婆以音声唤出。”老婆云:“今恰未存食饵。”博奕之徒立即出金买来一皿食物,老婆取饵,向置于门傍之饵槽中满满注入,立于其傍等待,三十人手持绳索一同站立。

老婆呼曰:“小鼻速来。”大鼻闻声自思:“以前我母未曾先呼小鼻之名,任何时皆先呼予名,此必然对我等发生某种恐怖之事。”彼告弟曰:“我母呼汝之名,速往见之再来。”彼往其处而来时,发现饵槽之傍等待彼等之事:“呜呼!今日予将被杀。”小鼻思此,突然为死之恐怖所袭,身体震颤归来兄处。战栗震动而步履蹒跚,身体凝然不支。大鼻见彼问曰:“吾弟!汝今日深受震动,步调不整,汝只往入口之处一见,何故为如是之状?”彼以彼所见之事端语之,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今日与我新施物    饵槽食满女主立

    多人手中持绳网    我等如何得近食

菩萨闻此:“汝小鼻!我等之母养豚至今日,其目的果何为耶?今日彼已达到目的,汝何故思想烦恼?”菩萨以慈爱之声说佛之妙法,唱次之二偈:

    恐惧低徊求隐处    欲行何处无帮助

    小鼻!

    汝今安乐且进食    饲养我等为肉肥

    勇于跳入清澄池    洗除一切之污垢

    如是无尽之清香    可得沁身妙香油

彼以心念十波罗蜜,其中以慈悲波罗蜜置于当头,发出第一句后,其音声响彻一切诸方,达到十二由旬彼方之波罗奈都城,于闻此声响之瞬间,国王大臣以下,波罗奈之众人悉皆出动,其不能出来之人,亦均在家倾耳听闻。王之家臣包围树丛,使地上平坦,散布砂石;博奕之徒由醉中醒来,舍绳为听闻妙法而均立于彼处;老婆此时,亦由醉中惊醒。菩萨出于大众中,为小鼻开始说示妙法。

小鼻闻彼所说而问曰:“兄为我说如是,然跳入莲池浴水,洗去我身污垢,涂新香油,无论如何非我等之习惯,何故兄为如是之说?”于是唱第四之偈:

    何为无污池    何物云污垢

    清香得无尽    何物妙香油?

菩萨闻此云:“汝倾耳谛听。”于是说佛之方便法:

    法为无污池    罪乃云污垢

    戒为妙清香    其香实无尽

    舍身人欢喜    不舍人不欢

    欢乐如满月    满悦舍其命

此为所说之偈。菩萨如是以妙音依佛之妙相而说法,大众报以百千之掌声,欢呼而振袖,天空轰动一片欢呼之声,波罗奈之王以王礼待遇菩萨,并以大荣誉与老婆,彼等二豚以香水浴之,给与衣服,以花鬘饰其首部,携归都城,立为太子之位,命诸多侍臣奉仕。菩萨更与王五戒,一切波罗奈之住民及迦尸国之住民,皆使持戒行。菩萨为彼等于赍日说法,而并详细查问事件与以裁定,于彼有生之间,不稍行邪法。

其后不久国王故去,菩萨厚葬其遗骸,整理裁判事件为一册之书籍,而彼云:“见此书籍以裁判事件。”对多数之人与法并详加说明。彼于一切诸人悲泣之中与小鼻同归森林,而菩萨之说法得行于六千年之间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圣谛之理——说圣谛之理竟,畏死比丘得须陀洹果——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此王是阿难,小鼻是畏死之比丘,诸人是佛之眷属,大鼻即是我。”

三八九 金色蟹本生谭

[菩萨=婆罗门]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,有关长老阿难自为舍身之事所作之谈话。此一谭为于司祭官本生谭[第五四二]中,就雇弓术师之事,于小鹅本生谭[第五三三]中,就守财象咆哮之事而说者。于是彼等诸比丘于法堂开始议论:“诸位法友!法宝之持者阿难长老,得有学之智慧后,于守财象奔来时,有为等正觉者奉献身命之事。”佛出此处问曰:“汝等比丘!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?”彼等白佛:“如是如是之缘由。”佛言:“汝等比丘!阿难为我奉献身命非自今始,前生亦为如是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居于王舍城之东方有称为萨林提耶之婆罗门村。尔时菩萨生于彼村某农夫之婆罗门家,及至成长,继承财产,于其村之东北某摩揭陀地方之田地拥有千顷,施行耕作。彼于某日与雇人同往畑中,命彼等开始工作,彼则为洗面而来至田端大池之傍。尔时池中住一金色之蟹,实为一美丽可爱之蟹,菩萨口咬牙签下入池中,当彼欲洗面之时,其蟹来至近傍,于是彼将之捉起,包于自己外衣之中归来畑内;工作终了之时,任何时彼均将蟹放还于池内,然后还家。自此以来,彼每往畑内时,先往池中用外衣包蟹而归,然后从事工作,如是彼等相互建立深厚友情,菩萨不断前往畑内。

彼婆罗门之眼有五种优良之美性与三种美丽之彩光,因其非常美妙清净受极大之好评,然于田畑之一隅生有一多罗树,树上乌造一巢,一雌乌居于树上,见彼婆罗门之眼,起思欲食之欲望,于是彼女向雄乌问曰:“吾夫!汝能为满吾之愿事耶?”彼返问曰:“汝究为如何之望?”彼女答曰:“予无他望,惟欲食彼婆罗门之眼。”彼云:“汝持过奢之望,我等如何能食彼。”对彼女加以节制。彼女教彼云:“汝虽不能,但己有所思考,距此多罗树不远之处有一蚁窝,其中住一黑蛇,汝使驯熟,然后由彼啮杀彼婆罗门,尔时汝可剖刳彼眼,予亦可以得食。”彼云:“甚善。”与以承诺。其后不久,彼使黑蛇驯熟,同时菩萨播种谷物生芽之时,彼蟹已生长甚大。

某日其蛇对乌云:“蒙君时时照顾,予思予须为君有所作为。”乌云:“若然,吾友!予之妻欲得此土地主人之眼,请君助力得此土地持主之眼,此实为彼此种种之看顾。”蛇云:“甚佳甚佳!此事易举,为汝取之。”蛇鼓励安慰于彼,而于翌日婆罗门前来途中,隐于畑畔道傍树丛之中,睨彼之来,预备待发。菩萨到来,首先第一下往池内洗面,以示真正友爱之情,捉起金色之蟹,包入外衣归至畑内。蛇见彼归来,突然跃至,啮其脚部之肉,当即倒地,而蛇立即向蚁窝方向遁去。黄金之蟹于菩萨倒地之同时,由外衣中跃出,与此前后,乌亦飞来落于菩萨胸上;乌落即向眼上突出其嘴,尔时蟹突然思及:“此乌将对予之亲友发生恐怖之事,若予捉彼,蛇将出来。”于是如铁匠以火着夹物之状,以铗紧挟乌首,使乌痛苦力弱后,稍加松弛,乌对蛇呼救:“吾友!何故汝舍我而遁耶?此蟹使我痛苦,请于我不死之中来助。”彼呼蛇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金色之生物1    双眼暴突出

    肌滑无毛皮    常在水中住

    我今为彼袭    吾友!何故汝见弃

蛇闻其言,膨胀其头,为援乌而出。

佛布演此义,现等觉者唱第二之偈:

    头怒吐毒气    黑蛇来袭蟹

    举铗欲救友    蟹遂捉此蛇

如是蟹使彼力弱稍加松弛,尔时蛇思:“此蟹实不欲食乌肉蛇肉,究竟为何此蟹捕捉我等?”蛇向彼质问唱第三之偈:

    汝蟹!

    乌与我蛇王    虽捉非汝饵

    双眼突出者    何故捉我等?

蟹闻之说明捕捉之理由,唱次之二偈:

    此为我亲友    捉我由莲池

    彼死我苦恼    彼我一非二

    我身见育成    诸人欲害我

    肥满且芳醇    乌亦生杀意

蛇闻之窃思:“予以策略欺彼,乌与自己得脱。”于是欺彼唱第六之偈:

    汝以此理由    捕捉我两者

    我将为除毒    我使此人起

    速赦我与乌    毒深将致死

蟹闻之自思:“彼以策略欺予使两者得以逃脱,彼尚未知我之巧妙策略,予今使蛇得动,稍松予铗,然乌则不予松弛。”于是唱第七之偈:

    许蛇不许乌    乌将为俘虏

    此人成体健    蛇乌等同赦

彼如是云,使蛇只得适当之活动而松其铗。蛇取毒去,菩萨之身体成为自由,彼无稍苦痛而起,一如平常而立。蟹思:“予若释放此两者,则予友仍不得繁荣,杀之为宜。”于是如折枯叠之莲台,以铗切断蛇、乌之首而绝命。雌乌见此,即由其场所不知向何处飞去。菩萨以棒强击蛇之死骸,投舍于树丛之中,而将金色之蟹送还池内,自为水浴,然后归往萨林提耶村而去。自此以后彼与蟹友谊愈益和睦而生活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圣谛之理——说圣谛之理竟,多人得须陀洹等果——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唱最后之偈:

    提婆达多乌    黑蛇为恶魔

    贤蟹为阿难    婆罗门为我

雌乌于偈中未说,彼女是栴阇摩那祇。

注1 与第二六七,蟹本生谭之第一偈(南传藏第三十四卷)参照